关注微信公众号

产教融合公众号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或成为“创新驱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23-08-08文章来源:


前言

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是带来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和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重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脱节,科研与教学缺乏有效整合,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不能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校内校外资源尚未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合力。

“双融合”从内部和外部解决了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最终落脚点均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和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针对产教融合或科教融合的研究呈井喷之势。

对于科教融合,周详和杨斯喻分析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指出科教融合是大学组织功能的有效实现;李茂国等指出科教融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路径;刘柏岩等认为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的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只有将科教融合的理念、制度与机制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王平祥、周光礼和周详等等学者针对当前科教融合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分别对科教融合和实现路径、保障机制及行动框架进行了研究。对于产教融合,叶正飞提出应当基于产教融合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刘志敏和张闳肆指出必须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所涉及的深层利益协调问题,以重建价值链为基础,建立创新共同体;邱晖和樊千、赖红波和徐小龙等等强调了内部动力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对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总体上看,同时在一个框架内研究“双融合”的文献相对有限。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立德树人核心任务落实不到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孤立,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孤岛效应”。除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各类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重点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渗透,导致培养了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配合,构筑立德育人大格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不仅离不开传统的思政课程,更需要各类非思政课程“润物细无声”,充分发挥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脱节,高校未能充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学科布局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影响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高校专业群设置和调整滞后,学生缺乏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导致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产教融合存在着“高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

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等教育界著名的“三螺旋”理论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要想改善创新条件,应当加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创新趋动发展战略下,产教融合不限于传统的校企合作,而指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深度结合,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指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嵌入和协同配合。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才能使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步,让高校真正成为加速产业技术变革和创新驱动的策源地。

科研与教学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共同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科研和教学均是高校的基本构成元素,应当在保持各自特殊性的同时,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即科教融合。但目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普遍“重科研、轻教学”。

职称晋升、同行评价等过于强调科研指标,教学相对被边缘化,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忽视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科研与教学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而处于游离状态。科教融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研究性教学和本科生科研。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认知经历的多样性与学生创新能力正相关。

通过“寓教于研、寓研于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课堂单一的记忆、模仿的浅层学习进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等深层学习层面,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经历的多样性。因此,科教整合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陈旧,高等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相对于时代的快速变化,大学校园却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思维创造,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融合办学的机制未能真正形成,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被动地疲于奔命地应付学业及考试。学生缺乏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内生驱动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导致毕业生知识面狭窄、能力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和多变的需要。

实行科教、产教“双融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是积聚各方资源服务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是有利于整合大学内部的教学和科研两种基本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支撑创新性人才培养;

二是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实现教育链与区域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对接,拓宽和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